English

好书告诉你

2000-08-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郑敏

《西南联大现代诗钞》

杜运燮张同道编选

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西南联大在抗战的年月里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奇迹。几排铁皮的教室,零散的宿舍却蕴育出一片青葱的知识的丛林。那里聚集了中国新诗的几代诗人:30年代的朱自清、闻一多、陈梦家、冯至、卞之琳、李广田、沈从文;40年代初的杨周翰、王佐良、赵瑞蕻和更年轻的当时的学生穆旦(查良铮)、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24人。这其间包含了后来的“九叶派”中的4人。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几代诗人用激情和深思写出深刻的感受和情怀,为历史的昨天留下画像。如杜运燮的《滇缅公路》、穆旦的《防空洞里的抒情诗》都是饱醮战争年月的情与思。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一个新诗的里程碑,凝集了杜诗的深厚和里尔克式的玄思,卞之琳的《慰劳信集》中写道:“过去就把它快一点送走/未来好把它快一点迎来”是人们的心声。总之这是一本画下中国20世纪的昨天,又引向未来的诗集,值得一读。

阿来

《忧郁的热带》

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

三联书店2000年4月出版

读小说越来越少了。首要原因当然是时间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好小说产生的速度与我们的阅读不能同步。

好在小说不是书籍的全部,甚至不是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的全部。读科学书,是因为工作需要的缘故。喜欢某些历史书,除了获得知识,更沉迷于其中比小说家更为宏大的叙事能力。当然还有更闲一些的书。所以,平常总有不同的书放在不同的地方:桌上,枕边,手提电脑背包里,也就是说,总是同时有两三本书在断断续续地读着。这些天读得最投入的一本书是《忧郁的热带》。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作品。三联书店新出“学术前沿”丛书中的一种。读起来非常感性。书的主线是旅行,一个人类学家的旅行。内容是异域的文化与地理。如果说文化被谈得太多,被很多没有文化体验与认知的人们谈到了我不愿再谈的地步,那么,这本书里至少地理是引人入胜的。在阅读过程中,我总是想起另一个法国人塞利纳关于异域地理的书《茫茫黑夜漫游》。塞利纳的书是小说。而这本书却有关一个人类学家的旅行与旅行中的文化思考。其中相同的唯有一点:活生生的地理。所以,我看这本书,并不是在学习人类学,而是在欣赏感性而丰富的地理描述。

中国的小说家经常探讨思想或者人物,但在他们的作品中缺少地理与时间这两个伟大的主角。所以,我读历史,主要目的不是积累历史知识,而是阅读时间。读人类学家,探险家,考古学家,生物学家笔下展示的世界与自然,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阅读到真正的地理。这本书唯一的遗憾是,好些地方译文十分可疑。

李晶

《阿赫玛托娃传》

(英)阿曼达·海特著蒋勇敏等译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2月版

《阿赫玛托娃传》是目前可见的惟一一部评述诗人生平和创作的著作。这位俄罗斯抒情女诗人曾有“二十世纪的萨福”之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1998年命名为“阿赫玛托娃年”。然而诗人一生坎坷,命运多舛,本身就是一部凄怆的长诗。此传既有诗人个人的荣辱浮沉,又可见苏维埃时期半个世纪的文坛风云,很发人深省。尤其可见诗人在强权之下灰黯的生存状貌———如此灰黯之下,她怎样折毁了翅膀,又怎样固守着精神,然后不仅是作为一名诗人,还作为一名完整的女性走完她的人生之路。在一首献词中,帕斯捷尔纳克称她是“一位开创细腻性和彻底性的人”;“一位与我相似和相近且比我高尚和优秀的人”。因为无论怎样,阿赫玛托娃从来不曾真的背离过个人的诗风和语调。

此书条分缕析、去伪存真,展现了生动的诗人之历史,尤其是努力描述了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赋予前辈文人的心灵的雅致与魅力。

陈建功

《一个人的抗战》

樊建川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8月版

樊建川以收藏“文革”瓷器和抗战文物为好。林斤澜、邵燕祥等前辈作家曾率我到其舍领教其收藏,叹为观止。流沙河先生亦闻讯来会。诸君对其收藏有“倾囊不悔记一痛,剖胆应可鉴万年”之言留赠。今樊建川将所收抗战文物之代表性作品荟萃一册,图文并茂,以藏品为话题,是一本充满了民族情怀和文化品位的好书。

《一个人的抗战》的副题是“从一个人的藏品看一场全民族的战争”,从中可见该书题旨。首先,该书的题旨是宏大的,入题的角度却具体入微。比如在“我收藏了东史郎案的物证”一节中,作者举出其收藏的1940年版旧南京地图,证明原南京最高法院位于中山路四段的一个十字路口,确有三个水塘存焉,可见东史郎日记所记侵华日军在南京最高法院门前施暴,将中国人“投入水塘”,绝对有地理上的准确性。其次,该书记述了历史,作者的视野却关注着现实。比如作者从日本昭和十九年(1944)版《大东亚南方圈地图帖》中,发现日本军国主义者以“人种说”为掩护,把中国的地图以七种颜色标成“满洲族”、“支那族”、“西藏族”、“新疆族”、“印度支那族”、“蒙古族”、“台湾族”七个区域,可见其分裂中国的用心。作者提出,曾在同一时代接受日本教育的李登辉,后来提出的分裂祖国的“七块论”,其源有自,不足为奇。再其次,《一个人的抗战》既是民族的耻辱、民族的抗争、民族的辉煌、民族的反思的真实纪录,又是充满了个性化的感情色彩的心灵写照。我读此书,“粗陶杯的‘申诉’”一节最令我心潮难平。作者所收的一个粗陶杯,系烧制于“文革”初年的陶品,但上面的一行歪歪扭扭的青花蓝字却和抗战有关,上书:“我只记得八年抗战,我和日本昨(作)战,我的腿上中了一棵(颗)炮弹。我坚决打到底,没有下(火)线!1966(年)9月15日。”的确,这段话的书写者已无从查考,但不难想见这是一位川籍抗战老兵在“文革”高压下的自辩状。作者说自己工作之余,“每每将这个粗陶杯把玩于手中,都会心痛不已。”读到此,谁能不心事浩茫,为之动容?

孟繁华

《此生见闻———约翰·菲利普斯回忆录》

约翰·菲利普斯著

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让人大开眼界的书,读了这样的书才知道什么叫做“见多识广”。本书初版于约翰·菲利普斯从事摄影50周年之际,中文版是它的第五个版本。50年来,作者的足迹遍及亚非欧美的几十个国家。在作者的镜头里,不止有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与和平的生活场景,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二次世界大战的摄影报导:凶悍的纳粹,顽强的游击队员,铁托和他的爱犬“老虎”,巴顿将军,罗斯福总统,军火船上的滑稽演出,阵亡的士兵,德黑兰“三巨头”的著名会面等等,二战许多重要的历史场面和悲惨的平民生活,在作者的视野里被生动记述。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摄影艺术家50年间的代表作,也是一个职业新闻记者良知、敬业和正义感的无言的传达。这样的阅历与情怀,令人顿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陈嘉映

《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著高名凯译

岑麟祥叶蜚声校注

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

索绪尔(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对二十世纪思想的影响也至为深远。《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他总体思想的最系统的阐述。他在生前最后几年讲授这门课程,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课堂笔记及索绪尔本人的一些手稿编辑而成。

索绪尔提出的很多概念已经成了二十世纪思想的普通语汇。语言和言语,共时性和历时性,等等。在一般论说文里见得更多的是能指和所指。可惜,虽然这些词汇到处出现,理解却经常有错误,而且错得很远。例如人们经常把“所指”理解为与符号对应的实物,“马”指一匹活生生的马,或指所有的马,这样,就把索绪尔的思想简化成密尔的名称与事物的区别了。这种观念“假定有现成的、先于词而存在的概念”(100页),这正是索绪尔要重点批判的观念。按索绪尔的理解,“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101页)。这一提法体现了对语言真实本质的洞见。要对这些概念的含义有个大致正当的理解,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读读索绪尔本人的论述。这些论述既简洁又丰富,阅读这样的大师,差不多每一页都会有收获的。

周大新

《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

王沪宁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初版

这本书值得所有想了解、研究中国当代农村的人一读。值得以中国当代农村和农民为表现和描述对象的作家一读。此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著者对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的理论分析和认识,第二部分是十五个案例。在第一部分里,著者从背景、结构、功能、嬗变和选择五个方面对村落家族文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把村落家族文化的历史发展、基本特性、存在理由、基本构件和现时条件下的变化以及由这种变化引发出的矛盾与冲突很清楚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第二部分的案例选择得也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我们每个读者去重新进行属于自己的分析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读完全书,能够感到全书的经营极具匠心,是一本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可能因为我是一个农村人的缘故,我对这本专门研究农村的书有一种偏爱。我觉得,一个人不了解村落家族文化,很难说他了解了农村,而不了解农村,对整个中国社会的了解就很难深刻。今天,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还占中国总人口的大多数,任何想对中国的事情发言的人,都应该去了解一下农村。

何立伟

《东张西望》

艾丹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年出版

作为叙事的长篇,《东张西望》显见得没有读者期待的“故事”,仅仅破碎地记叙了“我”与老婆分手后的一段落寞低迷的生活。除了“我”,整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只是影子般的过客,惟一贯穿了始终,也仍是断续出现的另一个男人名叫盛江,此人在小说结尾处,在美丽的雪山脚下,一缕轻烟样地消失了自己有钱却空虚的生命。

并非生活流,也不是原生态的场景纪录,我只觉得艾丹是我看到的惟一一位从长篇小说叙事模式中解放了自己的中国作家。随意、放松、从容、自信,像写诗一样的写小说———我不是说他的小说里有诗,而是说有诗一般处处呈现的精神升华。这是《东张西望》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深藏了败笔的地方。似是而非的形而上,这种味精放多了是要坏人胃口的。不管有不有故事,感性的绽放才能凝成生活的固体。

关于小说,在太讲究叙述圈套的马原之后,如今又有了一个根本无视叙事法度的艾丹,不能不说是另一种革命。换句话说,长篇叙事,在艾丹之后有了另一种自由。

扬之水

《樗下读庄》

止庵著

东方出版社1999年出版

读这本书需有勇气和耐心。它的文字很让人感觉着铺天盖地,最吓人的一段是六千字,一气贯注,直令人透不过气。然而许多精义就隐身在这铺天盖地之中,它总在引诱你坚持下去,由一点,去发现更多。作者是一位坚定的“疑古派”,书中的若干看法我不能完全赞同,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坚定,他才能够如同郭象为《庄子》建立了一个纯粹的玄学体系那样,为《庄子》建立起一个纯粹的庄子体系。关于《庄子》中的庄子与非庄子、庄学与非庄学的辨析,是《樗下读庄》的精华,也是它对庄学研究的贡献,这当然是通过对《庄子》文义的精审的诠释来完成的。作者的审慎和谨严使他的论点可以自圆其说,成一家之言,以致今后在讨论这一问题的时候,不能不考虑这里提出来的意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